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
天堂与地狱 #564

564.掌权的方式有

564.掌权的方式有两种,一种出于对邻之爱,一种出于自我之爱。就其本质而言,这两种权力截然对立。出于对邻之爱掌权的人向所有人意愿良善,所爱的无非是功用,也就是服务他人;服务他人意味着向他人意愿良善,发挥功用,无论向教会,还是向国家、社会和同胞。这就是他们的爱和内心的快乐。此外,这种人越被提到高位,就越快乐;但这快乐不是由于荣耀,而是由于他们此时在更高层次上所能发挥的更丰富的功用;这种权力存在于天堂。

相反,出于自我之爱掌权的人除了自己外,不向任何人意愿良善;他发挥功用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声望和荣耀,在他看来,只有这些才是功用。他服务他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被服侍、尊敬,并获许掌权。他追求高位不是为了他为自己的国家和教会当行的良善,而是为了获得声望和荣耀,由此获得内心的快乐。

此外,对权力的这种爱在人死后仍继续与他同在。然而,那些出于对邻之爱掌权的人在天堂被赋予权柄。事实上,那时掌权的不是他们,而是他们所发挥的功用;功用掌权,就是主掌权。而那些在世时出于自我之爱掌权的人则下入地狱,在那里成为卑贱的奴隶。我曾看见那些在世时大有权势,却出于自我之爱实施统治的人被丢在最悲惨的人当中,其中一些人住在屋外的厕所中。

属天的奥秘 #2682

2682.“她就把孩

2682.“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”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。这从“孩子”和“灌木”的含义,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情感,也就是绝望的情感清楚可知:“孩子”是指属灵真理(参看2669, 2677节);“灌木”是指感知,然而,这种感知如此微小,几近于无(这就是为何经上说“在一丛灌木下”)。“灌木”与“树”所表相同,只是在一个较小程度上;“树”表示感知(可参看103, 2163节)。这一切表明,“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”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。被“撇在一丛灌木下”表示就真理和良善而言,只剩下荒凉,直到绝望,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约伯记:
穷乏饥饿,独自一人。他们就逃到干旱之地,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;在灌木上采锦葵;住在山谷的裂缝里,尘土和岩石的洞中;他们在灌木丛中哀叹,在野蓟下聚集。(约伯记30:3-4, 6-7)
这论及真理的荒凉,是以古教会常用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的(因为《约伯记》是古教会的一本书),如“穷乏饥饿,独自一人”、“逃到干旱之地,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”、“住在山谷的裂缝,尘土和岩石的洞中”,以及“在灌木上采锦葵”、“在灌木丛中哀叹”。在以赛亚书也是如此:
它们必来,它们都停在荒凉的河流内、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,并一切水渠里。(以赛亚书7:19)
这也论及荒凉,以同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,也就是说以“停在荒凉的河流内、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”来描述。
本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第二个状态,也就是当他们陷入无知,直到对真理一无所知,甚至到了绝望地步时的一种状态。他们陷入这种无知,是为了熄灭说服之光。说服之光具有这种性质:它既光照虚假,也光照真理,从而利用真理使人相信虚假,利用虚假使人相信真理,同时引导人信靠自己,或让人感觉自命不凡。他们陷入这种无知,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被引导认识到这一事实:良善或真理丝毫不来源于他们自己,或他们自己的东西,只来源于主。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陷入无知,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;这时,他们会获得安慰和光照,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。因为来自主的真理之光无法流入来源于自我的说服性思维;事实上,这种思维具有这种性质:它能熄灭真理之光。在来世,说服性思维看上去就像冬天里的光;但一靠近天堂之光,这冬光就转变为一种包含对一切真理的无知的黑暗。对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来说,这种状态被称为真理荒凉的状态,也是圣言的内义经常论述的主题。
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种状态,因为如今很少有人在重生。对那些没有在重生的人来说,只要他们能把某种事物当作真理,他们是否知道真理,以及他们知道的是不是真理,都是一样的。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会多多思考教义和生活,因为他们会多多思考永恒的救恩。因此,如果真理离弃他们,他们会从心里感到悲伤,因为真理是他们所有思维和情感的对象。至于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是何性质,那些没有在重生之人的状态又是何性质,这从以下考虑清楚看出来:当一个人在肉身中时,就其灵而言,他在天堂,就其肉身而言,他在世界,因为他生在这两者中,并且被如此创造,以至于就其灵而言,他实际上能与天使同在,同时又能通过属于身体的事物而与世人同在。但由于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有一个死后会继续活着的灵,所以很少有人在重生。对那些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,来世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;相比之下,这个世界根本算不上什么。而对那些不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,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;相比之下,来世根本算不上什么。前者是那些能重生的人,后者是那些不能重生的人。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